朝医学的理论体系(3)
五、病因学
人与自然、社会是对立统一的整体,人体本身也是有机整体,人体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,只有保持协调和平衡才能维持健康,如果太过和不及,就会破坏相对的平衡而发生各种疾病。《东医寿世保元》称:“脾胃水谷、风寒暑湿触犯者为病”,“爱恶所欲、喜怒哀乐偏着者为病”,“娇奢、懒怠、偏急、贪欲都减寿”;《东医四象诊疗医典》记载了饮食伤、劳役伤;《四象金匮秘方》记载了打仆伤、虫兽伤和酒、色、毒、虫等。概括起来,朝医学的病因学有“”四淫”、“四情”、“四心”、“四邪恶”、“四毒”、“四伤”。
四淫:即风、寒、暑、湿。《东医四象诊疗医典》认为:风是空气受寒热影响涨缩而形成之流动而言,是自然气候,然而一旦过激则变成无形之邪气,成为致病之源,这就是风邪;寒则冬季之立气,人体感寒则出现温度放散,体表皮肤紧张而发热,体内肠胃停水难运,是为寒邪;暑指夏月相火之令,若暑邪传入肺胃则引起汗出而喘,烦渴多言,倦怠少气或下血发黄生斑等症;若传犯心包,随血入脑则引起四肢搐溺,不省人事等症,是为暑邪;湿是重浊有质之邪,分为外感和内生,因起居不慎而湿气从皮肤传入者曰外湿;因饮食不节而脾受损,运化失常成湿者叫内湿。虽外感重,内伤轻,但其重证者,外感必渐入脏腑,内生渐进经络,是为湿邪。
四情:即喜、怒、哀、乐。《东医寿世保元》称:“爱恶所欲,喜怒哀乐偏着者为病”;“太阳人哀心深着则伤表气,怒心暴发则伤里气”;“少阳人怒性伤口、膀胱气,哀情伤胃和大肠气”;“少阴人乐性伤目、膂气”,“喜情伤脾、胃气”;“乐情伤脾、胃脘气”。
四邪恶:即娇奢、赖怠、偏急、贪欲。《东医寿世保元》称:“娇奢减寿,懒怠减寿,偏急减寿,贪欲减寿”,是指情欲和心理因素的致病性。
四毒:即酒、色、虫、毒。《东医寿世保元》称:“酒色杀人者”,“酒毒枯肠”、“色劳竭精”;《东医四象诊疗医典》称:“酒伤即饮酒过度……如渗入经络则成为酒瘴”,“色伤肾则精室空虚,相火无制”,“酒色伤则气血不足,精神围惫”;又提出了蛔虫和寸白虫致病;《东医四象金匮秘方》记载了砒石毒、金石毒、雄黄毒、轻粉毒、杏仁毒、硫黄毒、乌头毒、狼毒毒,川椒毒、巴豆毒、蛇虫毒、草虫毒、牛马肉毒、猪肉毒、狗肉毒、羊肉毒、鸡肉毒、蛤蟆毒、鱼蟹毒、水蛭毒、诸菜毒、煤碳毒、豆腐毒、莴苣毒等。
四伤:即饮食伤、劳役伤、打仆伤、虫兽伤。《东医四象诊疗医典》称:“人为饮食所生,饮食为脾胃所左右,因而不时的饥饱伤胃气”,“如伤一次胃气,则水谷之精气不能化为阴阳行营卫,滋养身而百病生”;又称:“筋与脾为一党,劳役伤则伤脾气”、“劳倦伤则脾生热,内??真阴,一身百症便生也”;《东医四象金匮秘方》叙述了打伤骨、打伤筋、跌打损伤、伤损瘀血、坠伤和虫兽伤的犬咬、蚊咬、毒蜂螫、蜘蛛伤、蜈蚣伤、熊虎伤等。
四心:即怕心、惧心、不安定心、急迫心。认为这都是致病因素。
六、病理学
朝医四象医学认为人体不同的体质有不同的发病机制,所患病证也各不相同。归纳起来有五种,即阴阳盛衰说、寒热多寡说、脏器大小说、情志过不及说、六经病症局限说。
阴阳盛衰说:认为太阳人为过偏于阳之人,少阳人为少偏于阳之人,太阴人为过偏于阴之人,少阴人为少偏于阴之人。故阳人阳多阴少,阴人阴多阳少。四象人病理机制源于人体体质的阴阳盛衰。《东医寿世保元》认为,“少阴人虽则冷胜,然阴盛阳格,败阳外遁则烦热而汗多也,此之谓亡阳病也;少阳人虽则热胜,然阳盛阴格,败阴内遁则畏寒而泄下也,此之谓亡阴病也”。又说“少阴人病一日发汗阳气上升,人中穴先汗则病必愈也。”
寒热多寡说:认为阳人尤其是少阳人是大禀多热体质,阴人尤其是少阴人天禀多寒体质,所以阳人易得热证,阴人易得寒证;《东医寿世保元》称:“古医有言:头无冷病,腹无热痛,此言非也,何谓然邪?少阴人原来冷胜,则其头痛自非热痛而即冷痛也。”因为少阳人属多热体质,少阴人属多寒体质,所以即使阳人得寒证也应慎用或禁用人参、附子等热剂,阴人得热证则应慎用或禁用石膏、大黄、芒硝、柴胡等寒凉剂。
脏器大小说:由于四象人脏局大小不同,所易患病证的病理病机也不同。太阳人“肺大肝小”,易患外感腰脊病和内触小肠病;内触小肠病包括噎膈、反胃。太阴人“肝大肺小”,易患胃脘受寒表寒病和肝受热里热病;胃脘受寒表寒病包括仲景桂枝汤证、寒厥证;肝受热里热病包括阳毒及瘟疫燥热证、食后痞满证及腿脚气无力证、泄泻、咳嗽、哮喘、胸腹痛、腹胀、浮肿、中风等。少阴人“肾大脾小”,易患肾受热表热病和胃受寒里寒病;肾受热表热病包括太阳伤风证、下焦血证、胸结核证、吐蛔证、胃家实证。大黄承气汤证、脾约证、亡阳证、当归回逆汤证;胃受寒里寒病包括痞证、阴毒、直中阴经、厥证、泄泻、瘟黄等。少阳人“脾大肾小”,易患脾受寒表寒病和胃受热里热病;脾受寒表寒病包括结胸证、亡阴证、发狂谵语证、大青龙汤证、小柴胡汤证;胃受热里热病包括阳厥、消渴、白虎汤证、桂枝各半汤证等。
下一篇::朝医学的理论体系(4)